产业是滋养农民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过去一年间,我县聚焦产业兴旺,发挥优势,突出特色,聚力发展设施农业,“大棚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蹚出富民之路,夯实强村之本。
隆冬时节,梯门镇东瓦庄村秦笃峰的蔬菜大棚里一派生机盎然,绿油油的螺丝椒、线椒缀满枝头,丰收的年景让种植大户秦笃峰喜上眉梢。
梯门镇种植大户 秦笃峰:“亩产效益能达到一万六七千斤吧,(每斤)能卖到四块七毛钱左右,这个价格还是比较可观的。”
之前,秦笃峰一直在给别人建大棚。看中特色农业发展的好前景,去年,他在东瓦庄特色农业片区承包了13个冬暖式大棚,从“包工头”转行“新农人”。
梯门镇种植大户 秦笃峰:“没少给人家建了棚,在人家身上也吸取了一部分经验。人家说种棚这个收入也是很可观,从中我才转变了思想。”
和秦笃峰一样,一年前,前山屯村村民宗海滨还是整日忙着工程建设的“泥瓦匠”。虽然想着转型,但一时没有方向。
梯门镇种植大户 宗海滨:“干建筑行业,投资也很大,回收也很慢,我也准备想改行。到寿光、莘县没少学习了,和当地的农户一交流,看到这个收入很可观,比咱想象的都要好。”
去年以来,梯门镇规划建设万亩高效农业产业园,通过政策支持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示范带动更多有识之士投身特色农业,加快共同富裕。
梯门镇种植大户 宗海滨:“镇上没少给帮了忙,给帮忙流转土地,所以现在又琢磨着建一些大棚,从七月份就开始建设,边建设边种植。卖了一茬茄子了,现在又种的土豆。”
特色农业“一子落”,富民强村“满盘活”。梯门镇从推进土地流转、用好社会资本、转变思想观念三方面破题,以东瓦庄为龙头串起13个先行村,联动打造4个超千亩示范片,“一核驱动、一轴贯通、多区协同”的特色农业全域发展布局逐步形成。
截至目前,梯门镇共流转土地33955亩,10个村实现全村土地流转,23个村开始建设果蔬大棚,建设面积达到8878.5亩,13个社会资本投资6843万元,产业工人数量突破1000人。
梯门镇党委副书记 陈丽:“从一开始我们提出建设万亩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应该是对全镇的产业发展上有一个示范带动。在资金上,我们首先撬动社会资本,让种植大户来进行示范带动,引领群众能积极地参与到咱的产业发展当中来。”
梯门镇特色农业全面起势,东平街道“大棚经济”渐入佳境。望驾村将种植基地作为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进行开发打造,种植户变身大棚主,老百姓变身“打工族”。东海子村采取农户联营模式,吸引企业先期垫资建设大棚,5年还清建棚款后,大棚资产归农户所有,一举解决了投入难题。无盐村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社会资本2300万元,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园,建成蔬菜大棚151个,富民强村蹄疾步稳。
东平街道无盐村党支部书记 村委会主任 万忠华:“咱这个基地共能解决160个用工。每年不按多了,就按每个人10000元的收入,这样村集体能增收40万块钱。通过估算,预计咱整个基地的收入能达到360万。”
锚定“富民强村”目标,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考虑我县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以新视野新理念谋篇布局、把脉定向,动员各级因地制宜、深挖潜力,积极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按照“集中连片、示范引领、分步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沙河站镇、接山镇、大羊镇等乡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突出政策引导,推动资金、资源向特色农业聚集,加快打造示范园区、示范片区,特色农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重点突破、全域并进。
大棚种出致富“钱”景,点亮农民美好生活。2022年,我县新流转土地13万亩,建设果蔬大棚2.7万亩,亩均增收1.2万元,设施农业实现产值30亿元,1.3万名参与群众直接从中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