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沪农商村镇银行

首页> 关于我们

区县动态

行走大运河⑤:马可•波罗曾赞东平“雄伟美丽的大都市”

发布时间:2014-09-30来源:齐鲁网浏览字体:[      ]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至今已有1600多年。由山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频道策划的《行走大运河》大型采访活动从德州一路南下,走临清、过阳谷、穿行微山湖,泛舟台儿庄,试图解开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有关运河文化的“历史密码”。

9月19日起,齐鲁网将同步推出《行走大运河》系列报道,从德州、临清、聊城、阳谷、东平、南旺、济宁、南阳、鱼台、台儿庄等十地,通过记者的镜头、声音详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东平,运河之水汶河来

——《行走大运河》系列报道之五

戴村坝地理位置 记者 胡蒙 摄

戴村坝 记者 胡蒙 摄

采访运河上的老船工 记者 胡蒙 摄

直播山东记者走进东平 记者 胡蒙 摄

齐鲁网济南9月23日讯(直播山东记者胡蒙 李静 泰安台 张剑 王丛聪)大汶河,发源于泰莱山区,是中国北方唯一一条从东往西流淌的大河。入东平境内后,大汶河在戴村坝一分为二,一支继续向西流入东平湖,另外一支则转向西南,经汶上县南旺镇的分水工程,流入大运河。

戴村坝的由来:从大汶河往南旺运河补水

大运河济宁南旺段因地势高而被称为“运河之脊”,船只难以通行。枯水季节,南旺段无水,运河因此而断航。而大汶河水量丰沛。汶上的地势又是北高南低,于是古人就从大汶河的南戴村处筑坝,向南开挖河道,从大汶河往南旺运河补水,再在运河南旺段造节制船闸,使漕运得以贯通。这处水坝就被命名为戴村坝。如今,戴村坝周边随便找一位年长的村民,他们都会告诉你这条坝的历史。

东平镇无盐村村民张瑞河就告诉记者:“吸收了民间水利专家白英老人的意见,认为在这个地方修一个坝,把上游的水截住,往南到南旺,再入运河,这样可以增加运河的水量使当时的漕运能够畅通。”

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的名字:白英。他对中国水利的贡献不亚于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因治河有功,白英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为“功漕神”,建祠于南旺。清雍正、光绪皇帝追封他为“永济神”和“大王”,受到人民敬仰。

戴村坝景区:绿草萋萋 杨柳依依

我们前往戴村坝的时候,正值中伏,酷热难耐。一整个夏天,山东都没怎么下大雨,但站在戴村坝上,却依然能感受到汶河浩荡,巨坝雄伟。整个大坝为石结构,巨大的石料镶砌得十分精密,石块与石块之间采用束腰扣结合法,一个个铁扣把大坝锁为一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站在大坝的北端向南眺望,大坝如一条巨龙横卧河中,将大河一分为二,坝上为大汶河,坝下为大清河。大坝上游水面辽阔,水势平整,山水相映,横无际涯。因为天旱水位低,往日流水漫过坝顶,咆哮而下的壮观场景无法呈现,成为此行最大的遗憾。

杨浩馆长是记者此次采访的向导,他介绍说,戴村坝的核心就是主石坝,全长400多米。坝身设计的非常独特,高低不同,呈阶梯状。北边的玲珑坝比南边的滚水坝高0.1米,中间的乱石坝又比玲珑坝高0.2米。随着汶水水位的升降,三坝分级漫水,可调蓄河水储量,又能排洪防溢。戴村坝的魅力在于它的古老、它的巧妙、它的完整。从建成距今近600年,它一直都在发挥着作用。

如今的戴村坝,已经建设成为一个规模不小的景区,景区内绿草萋萋,杨柳依依,别有一番静谧和浪漫。景区的核心是一座刚刚落成的博物馆,陈列和展示了戴村坝从修造一直到今天的历史延绵。在坝的南北两端,还保存了不少石碑,上面记载着建筑和维修戴村坝的情况。

戴村坝景区经理侯旭东:“全面展示了戴村坝在大运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保护和利用戴村坝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游客了解东平运河文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窗口和平台。” 

站在大坝之上,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看着水平如镜的水面,想象着虎啸龙吟的水声;听长者讲大坝的故事,与友人指点两岸的风景。怀古思今,真是令人浮想联翩。“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圣迹,我辈复登临”。江山永固,人生苦短。戴村坝经历了多少沧桑岁月,至今仍风采依然。逝者如斯,人生也应该如同这汶水一般,不管顺利或坎坷,我们总应迈步向前。

千年文化古城“州城”:岸边车马喧嚣

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这样形容当时的大运河东平段,"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如今的东平,八百里东平湖似乎让我们忘记了运河,但这一河流水曾经给这座鲁西重镇带来空前的繁荣。

泰安市东平县博物馆副馆长杨浩:“当时运河东平境内三个比较重要的城镇,一个是州城,它是咱鲁西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还有一个安山镇,安山镇当时是水路码头;还有戴庙集,它也是运河旁边的一个集镇,当时称为不夜镇,不管晚上多晚来,这个集镇上的灯彻夜长明。”

大运河的开通,给东平留下的一个巨大文化遗产是州城。州城原为东平故城,自宋咸平三年(1000年)立城,一直是东平府、路、州、县的治所驻地,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州城的兴衰与运河的兴衰紧密相联。州城繁荣于金元之际,此时也正是大运河贯通之时。这一时期的州城,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店铺鳞次栉比,作坊星罗棋布;运河上帆樯林立,轴舻相连;岸边车马喧嚣,货物堆积如山。

杨浩:“咱鲁西这一代基本的政治文化中心就在咱东平州城,在明代的时候称为东平府。当时还做过一首诗:‘高城回首一长嗟,声势浩浩如欲沸。’”

州城不仅经济发达,文化尤为繁荣。如今来到州城,走在刚刚修葺一新的仿古大街上,一座壮观的牌坊瞬间跃入眼帘,上书四个大字“父子状元”。“父子状元坊”是为宋代著名的梁氏父子二状元而修建的。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共产生过800多名状元,但父子同为状元的,只有北宋时期的梁灏、梁固父子,他们是历史上唯一的一对“父子状元”。梁家父子是州城人,家乡人民以这一对"父子状元"为荣耀,后人为其修建了“父子状元”坊。在启蒙教育的经典读物《三字经》中,梁灏留下过华彩的一笔。“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梁灏也因之而声名远播,成为千百年来的励志典范。

马可·波罗:东平是一座雄伟美丽的大都市

历史上,山东段运河还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泉河”,这在东平段体现尤为明显。山东境内作为运河水源的泉水究竟有多少呢?《明史·河渠志》所记泉数为311个,《大清会典》所记泉数为425个,而清人陆耀的《山东运河备览》所记泉数则为427个。入夏以后,运河岸边,泉水之畔,白杨绿柳,浓荫蔽天。民国《东平县志》美其“夏秋之交,不亚江南”。

如今的州城因为运河的断航早已繁华落尽,但运河的故事却刚刚翻开新的一页。有“运河水柜”之称的东平湖是大运河山东段的最大水源地,去年底,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通水,远道而来的长江水已经注入东平湖。这段新辟的行水河道与古运河基本平行。经多方论证,在这段79公里的新运河上,将增加航运功能,2015年底可实现通航。

泰安市东平县地方海事处处长刘庆法:“京杭运河东平湖至济宁段续建工程将于2015年正式通航。同时,山西中南部铁路将从东平湖、大清河南部通过,距大清河最近处仅有1.5km,将铁路货物与戴村坝作业区相接,形成铁水联运码头,这样呢不仅将腹地内的物资运销各地,而且将各地物资运回腹地,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意大利着名旅游家马可·波罗在乘船沿运河途径东平段时,曾赞叹“这是一座雄伟美丽的大都市”。如果他能够穿越时空,再次来到今天的中国,继续乘船从杭州沿运河北上,终点就将会是现在的东平。他还会用怎样曼妙的文字,来形容今天的这座运河新城呢?

关于我们|人才招聘|网站声明|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2012 东平沪农商村镇银行 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06030408号-2 服务热线:4009962999 网站支持IPV6

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7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