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5日
文/何梦超 东平沪农商村镇银行业务二队团队长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临沂人,结婚后才嫁到东平。从一名“外地媳妇”成长为东平广大农户广泛认可的一名“金融顾问”,我凭借“精干”加“巧干”,克服了“地不熟”“路不熟”“村不熟”“人不熟”四大难题。东平沪农商村镇银行(以下简称“东平村行”)作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其村居金融服务的方式和方法至关重要。为扎实推广“支农支小”贷款的精准投放,东平村行将“村居金融服务”惠及全县14个乡镇街道的200多个村的广大农民群众,奋力答好新时代关于能力、效率、服务、务实的四道考题,全方位展现独具匠心的特色金融服务。
勤思勤学克服“地不熟”,答好“能力题”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初涉村居业务领域,面对“地不熟”的难题,我坚信勤思善学是破题之钥,始终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努力掌握各项营销本领,不断为自身能力做“加法”。
为营造团队成员间勤思善学的浓厚氛围,我将“勤学”置于首位,强化业务学习与政策解读。每周二,行领导亲自主持信贷条线培训会,针对信贷制度、政策及相关案例展开深入学习。行领导每日召开晨夕会,合理安排各业务团队以及每位客户经理一天的工作,傍晚则集体研讨每个团队及客户经理获客情况,分享彼此的获客方法与技巧,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同时,我和团队成员依据村居划片深入当地开展客户拓展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团队成员不仅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真正做到深学悟实。
我和团队成员深知榜样的力量无穷。我积极引导团队成员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向先进团队、向榜样团队学习。东平村行充分发挥党支部、工会、团支部的组织优势,经常举办劳动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例如,在二季度支农支小贷款业务劳动竞赛期间,工会与团支部于4月底精心策划了“光合计划露营充电”暨劳动竞赛动员会。通过明确方向、破冰游戏增进团队间的协作、“光合能量站营销经验开营解码”分享实战经验以及经验盲盒激发探索热情等环节,团队间相互交流学习,有效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与拼搏力,为我和团队成员攻克“地不熟”难题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业务推进过程中,我和团队成员始终坚守合规底线,把控风险。东平村行风险合规部每月组织诸如“一把手讲合规”“合规演讲比赛”等活动,每周开展一次合规培训。团队内部通过“老带新”以及“团队长对低绩效员工进行一对一帮扶”等方式,将合规意识融入日常工作点滴,确保团队在稳健发展的道路上合规操作,实现良性竞争。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紧密围绕勤思善学的举措,我成功凝聚团队力量,逐步克服“地不熟”的难题,为提升服务能力筑牢根基,稳步答好“能力题”。
勤跑勤问克服“路不熟”,答好“效率题”
秉持“手中有温度,服务无小事”的理念,面对拓展村居业务时“路不熟”的状况,我和团队成员凭借勤跑勤问,全力答好“效率题”。
勤跑,体现在我和团队成员对各类信贷产品的科学运用上,致力于在为广大农户办理贷款上做“减法”。我和团队成员每周固定一天驻守在村委办公,主动深入村民当中。不仅如此,我和团队成员还勤跑每一户有贷款需求的村民家中,携带打印机和移动PAD上门服务。通过这样高频次的跑动,切实做到让村民办理贷款业务足不出户,真正实现让老百姓少跑腿、不跑腿、家中办,而我和团队成员多跑腿、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团队成员始终聚焦营销环节,致力于减材料、减流程、减时限、减费用,切切实实提高了广大村民对东平村行的认可度。
勤问,我和团队成员将此落实于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在减轻群众负担上做减法。我和团队成员主动询问村民在信贷方面遇到的难题,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贷款材料繁琐等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东平村行明星贷款产品“惠民贷”为例,通过不断问需于民,如今贷款客户只需提供“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等最基础材料,并且足不出户,最快一天就能解决资金难题。我和团队成员将每位贷款村民是否满意作为营销环节的最终评价标准,坚持把脚印留在村里,把贴心服务送到村民身边,全力推动“村居金融服务”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从而赢得民心与口碑。
通过勤跑勤问,我和团队成员不仅成功克服“路不熟”的难题,更显著提升了团队工作效率,极大地激发了团队活力,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服务工作之中。
勤记勤走克服“村不熟”,答好“服务题”
心中怀揣激情,始终坚守初心。在拓展村居业务的征程中,面对“村不熟”的挑战,我和团队成员深知唯有勤记勤走,才能答好“服务题”。
行领导以身作则,始终引领并激励着各业务团队,致力于提升业务水平、达成优异业绩。行领导心系每一位客户经理,深入了解各业务团队的客群拓展情况,实施精准帮扶。同时,行领导勤筑激励之道,将正向激励视为推动业务发展的有效保障,大力弘扬以奋斗为美、以实干为荣的精神,充分发挥乘法效应,在丰富服务事项、提升服务质量上不断做乘法。
我和团队成员坚信,激励能催生活力,关爱可激发动力。结合实际情况,行领导精心制定各项奖励加码方案。一方面,费用全面向信贷条线倾斜,为各业务团队在村居服务时提供丰富多样的费用支持;另一方面,对在村居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及时给予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不仅如此,行领导还明晰建立长效机制的重要性,不断健全营销考核长效机制,以此推动各业务团队内部形成良性竞争。
在实际工作中,我和团队成员勤走网格内的每一个村落,深入了解村民需求,将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同时,我和团队成员也勤记村民的每一个诉求、每一项建议,以便不断优化服务。这种创新服务的激励机制,加之勤记勤走的工作态度,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团队活力,更延伸了村居服务的广度与深度,让金融服务如春风化雨,更好地覆盖每一个村居角落。
勤帮勤助克服“人不熟”,答好“务实题”
村行的主阵地在村居一线,服务的是基层农户。我和团队成员始终牢记广大农户利益无小事,即便身处平凡岗位,只要心中装着农户,在这村居一线也能做出不凡业绩。
在工作中,我和团队成员深知“人不熟”可能带来诸多阻碍,因此坚持勤帮勤助,不断查找并整改工作短板,全力解决广大农户日常生活难题,消除他们的疑难困惑。面对各类问题,我和团队成员秉持“对症下药”原则,在纠纷化解上做“除法”,主动上门为广大农户排忧解难。
记得有一次,接到湖西偏远地区一位小型包地客户的求助电话。那是个晚上,客户万分焦急,原来他想再承包一部分土地,可当时还有其他人也在竞争,谁先交付钱款,土地承包权即归谁。客户手头缺10万元,且需求十分急迫。多方打听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我的电话。此时已是晚上11点多。
了解情况后,第二天一大早,我便与团队成员带着打印机,驱车一个半小时,沿着多处崎岖小路,一路与客户多次电话沟通确认路线,终于赶到客户家中。客户的家很破旧狭小,屋内略显凌乱,连找个插打印机的地方都不容易。但我和团队成员顾不上这些,迅速了解具体情况,收集材料后,即刻返回向领导做紧急汇报。次日清晨,行领导与我再次赶赴客户家中,为他成功放款。客户满是感激,虽不善言辞,却不停地说着“谢谢”,一直目送我和团队成员的车子远去。后来,这位客户经营状况良好,第二年就盖了新房。他心怀感恩,不仅为我和团队成员牵线搭桥结识了村委关键人物,助力我和团队成员顺利准入这个村,还陆续为我和团队成员介绍了好几个客户。
这样的事例在日常工作中屡见不鲜。这些看似平凡、微不足道的帮助,却实实在在为农户解了燃眉之急,而这,正是我和团队成员“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使命所在。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勤帮勤助,我和团队成员破除了因“人不熟”带来的沟通障碍与信任壁垒,切实为广大民众解决了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在村居的服务形象。
从一名“四不熟”的“外地媳妇”,成长为一名广大农户认可的“金融顾问”,我最大的感怀及触动便是我行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徐英常在工作中讲的“七个于”:勤于沟通、奋于前线、亮于公心、胆于管理、暖于团队、善于发现、慑于监督。我将谨记于心,把责任与担当写在实干、精干和巧干上,为东平村行的美好发展时刻贡献汗水与力量。
服务热线:4009962999
请使用Chrome88或IE1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